剧情介绍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伏地魔”也变身成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
  拉尔夫-费因斯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选作自己首部导演长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首次出演了科里奥兰纳斯,自那以后,“我对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着了魔,我一直有种强烈的直觉,觉得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背景,拍成一部电影。”
  影片在巴格达取景,但台词则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费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总是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战争的画面,从车臣的兵变、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乱,经济也陷入动荡,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戏剧里的情节。”莎翁笔下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由一场经济危机作为引子展开。
  费因斯很自信把莎翁悲剧搬到现代社会不是难事,“Deborah Warner(注:英国著名舞台剧导演)05年曾把他的《凯撒大帝》现代版搬上戏剧舞台,我在里面扮演了安东尼;96年,巴兹·鲁曼也拍了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放在现代的环境里,但说的还是莎翁的原创台词。”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作为背景,编剧约翰罗根表示“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军人出身,后来的艾森豪威尔、布什等也是如此,原来军队与政治一直与美国文化息息相关,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值得探讨的主题。”至于莎翁作品的政治性,费因斯却认为:“他留给观众的是问题,而并非单一的答案,他的人物总是处于思想的困境,任凭观众去想象命运的去向、问题解决的方法。”
  尽管《科里奥兰纳斯》才刚亮相,记者们也忍不住打听费因斯是否会再次把莎翁的作品搬上大银幕,他想了想才透露道:“我们之前谈过这方面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但我想选《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不仅仅因为它是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也因为它的写法很电影化。我想如果莎士比亚生在今天,一定能在电影业如鱼得水。”
  《科里奥兰纳斯》成本只有1千万美元,费因斯在发布会上也表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拍一部莎士比亚的电影,为电影拉投资太难了”,他也借机感谢三位制片人。影片在电影节期间被美国的韦恩斯坦影业买下了北美发行权。

评论:

  • 卫银红 4小时前 :

    摄影、音乐、剪辑、表演都太强了!真的太棒了!每一个声音都精准地踩在人物的情绪点上,时空的切换就像节奏的变化一样,从压抑到失控,完全不留痕迹,也丝毫不觉得混乱。女性导演女性演员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真的毫不为怪,人物内心的各种矛盾,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温情、自私与愧疚,种种种种,完完全全就这样被拍出来了。结局太震撼了,那海浪的一击以及黑场时瞬间的鼓点几乎让我震颤,很有悲剧意味的处理,多年前对女儿的伤害如今以沾着血渍的手一如往昔剥着橙子,然而那些鲜血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伤害了,只有在绝望和死亡时,人终于和自己和解。

  • 戈北嘉 3小时前 :

    所以不要當媽媽是缺失嗎?還是會獲得更多自己

  • 文运凡 4小时前 :

    开头以为要发展成《伊甸湖》,中段全程激起我私人对于玩偶的不适和恐惧反应,结局的明暗交汇和暧昧不清甚至觉得那不过是幻觉和死前潜意识的自我安慰,玛吉首执导筒便让人刮目相看,略显生涩的影像还原了某种原著文本的文学性,惊悚和悬疑的布局下,用人到中年功成名就独自度假的闲适,与其视角下小镇的女子将要面对或正在面对的母女困境,揭开其不为人知的伤痛往事,以及可以想见困扰其多年的内疚与懊丧,闪回段落中平行时空里被繁琐和无助所包围的育儿日常让观众能够充分共情其崩溃、抑郁与绝望的情绪,或许对于女性观众会有更强大的共鸣力量————自然,也是女性日常恐育的有力佐证。

  • 克莉 9小时前 :

    母亲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只要生育了孩子就自动被认为充满母爱,还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孩子?用了一部电影来展现女性自我追求和育儿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在于外部的,而是她其实并没有那么想要做母亲,但所有人都不能理解,怎么会有母亲不想要做母亲?最后的最后还是无人理解她,那个年轻的母亲即使感到绝望感到痛苦,她还是被世俗的母亲角色所绑架,于是她要伤害那个伤害她女儿的人。很喜欢电影的视角,有些恍惚,但又直白到可怕。Coleman的表演太神了。

  • 云洲 3小时前 :

    音乐很赞哦…以为是度假疗愈故事 结果大半时间提心吊胆 一直担心大女儿是不是因为她的疏忽死了 才让她这样神经质和防御的样子 还偷小女孩的娃娃 结果最后电话表示女儿们都活着 母女关系似乎还不错的样子 所以离开过三年 回归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和自己和解吗教授 不过带孩子的无奈和焦虑是传递出来了

  • 巧春晖 1小时前 :

    设置两组母女做对照是基本操作了,但一人孤身去外地游玩,被一大家子人包围这种惊悚片的桥段,在女性题材里则可能是首次尝试,这种氛围的营造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对片名的呼应处理的很自然,女儿的失踪、玩具的失踪、母亲的失踪串起了整个主线。就其表达的主题,个人还是倾向于表现身为人母的压力,否定人人都能成为好母亲的必然性。缺点一方面是生活琐事的力度不够,女主一系列行为还不够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就是节奏和对话的确很生硬,构图里面虚焦特别多,不成熟的感觉非常明显。

  • 叶蕴美 3小时前 :

    「我在寫到最後才想到偷娃娃的行為,還有布娃娃被偷了的女童,女童的母親對於勒達產生的吸引力,這些都是靈光一閃,即興產生的。這兩個元素——母女關係,還有一段剛剛產生的友情的陰暗背景——會讓我進一步探索女性之間的複雜關係。⋯⋯假如勒達沒法釐清她的行為——她的內心會越來越凌亂,她作為一個成人,偷了一個女童的布娃娃——我寫作時,也會和她一起淪陷,我沒法像解救黛莉亞、奧爾加那樣,把自己和她從旋渦里解救出來。」沿著《碎片》裡的蛛絲馬跡走入勒達的世界,題為暗處的女兒,但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恰是明處的母親。瞥見了母職的枷鎖,也瞥見她的逃脫。在矛盾與混亂中的欲言又止,藏在眼淚裡的甘苦交織,像一場救贖一樣打動著我。

  • 后燕楠 8小时前 :

    很精致,表演吸引人。这个主题太沉重了,是除了女导演很难感受到并表现出的啊。

  • 凡稷 0小时前 :

    这片看短评,也能感知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很多男性很难感受到一件他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会给女性带来多大的压力,而这不仅仅是在肉体上。这是女性独有的道德困境。

  • 康俊豪 8小时前 :

    科尔曼的演技已经达到了如臻化境的地步,实在是看的赏心悦目!

  • 施理群 4小时前 :

    如果《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女人排斥“生育是她们作为女性的责任”这一观念,是硬币的一面;那么《暗处的女儿》就是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总而言之,没有责任心的人,还是不要生孩子了。

  • 六惜雪 3小时前 :

    我还是小朋友时就能relate,但不喜欢频繁闪回和导演老公…

  • 俎星海 7小时前 :

    隐忍隐忍再隐忍 压抑压抑更压抑 对女儿的回忆全都充斥着聒噪 看了更加不期待生育了。 母亲应该只是一个选择 为何社会把它设为了必选项。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我后悔成为母亲 但我不敢说》大概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 母亲是很伟大 但请不要剥夺母亲作为独立个体仍然会有自己的追求。

  • 广书竹 1小时前 :

    母亲迷失女儿,也代表着女儿失去母亲。在丧偶式育儿的情况广泛存在的历史中和当下,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多为歌颂母亲的形象的伟大。但是日常琐碎中,子女的哭闹drive多少母亲crazy?母亲她作为人的欲望我们是否没有关注?

  • 仪新雪 3小时前 :

    喜欢她决定离婚后给女儿最后一次削橙子皮那段,小孩儿的日常恳求终于变成无足轻重的虚化的噪音,虽然这一瞬的快意在余生中逐渐变质为混杂着遗憾后悔的东西吧。Olivia抱着娃娃向妮娜哀求着说“我是一个怪妈妈”时,多希望妮娜能够跨越愤怒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惜哪怕身处相似的境遇里,原谅总是单程的。

  • 仇映冬 7小时前 :

    细腻,动人,坦率。出走的女人一辈子困在内疚中。

  • 应梓颖 7小时前 :

    小说看了个开头,还是忍不住先把电影看了。虽然也只能看英文的翻译,但还是不太喜欢把一个意大利语的故事改编成英文故事。虽然这下完全被剧透了,而且估计之后看书的时候,每个人物都会浮现出稍微错位的形象,至少在目前看来,我本来想象中的那个那不勒斯家庭是更肥胖和粗俗的。但电影的好处是把情绪放大,立体鲜明,那种焦灼和撕扯,让人想要逃离电影却又被牢牢吸引。

  • 伟乐巧 5小时前 :

    导演的双线叙事和细腻特写描绘成为母亲后那些暗处的痛苦,并且这些痛苦曾被“母爱无私”道德绑架,连出现这种想法都是罪过。情绪表达很到位。

  • 斛秋珊 5小时前 :

    细腻克制,nina最后那针太狠了。elena的作品都是互为映像的。

  • 归红叶 4小时前 :

    摄影、音乐、剪辑、表演都太强了!真的太棒了!每一个声音都精准地踩在人物的情绪点上,时空的切换就像节奏的变化一样,从压抑到失控,完全不留痕迹,也丝毫不觉得混乱。女性导演女性演员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真的毫不为怪,人物内心的各种矛盾,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温情、自私与愧疚,种种种种,完完全全就这样被拍出来了。结局太震撼了,那海浪的一击以及黑场时瞬间的鼓点几乎让我震颤,很有悲剧意味的处理,多年前对女儿的伤害如今以沾着血渍的手一如往昔剥着橙子,然而那些鲜血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伤害了,只有在绝望和死亡时,人终于和自己和解。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