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87年,加斯帕尔·诺埃夹着40分钟长度的电影炸弹《马肉》(Carne)进驻了戛纳电影节,拉开了他对社会宣战的序曲。《马肉》开始就是血淋淋的杀马镜头,诺埃采用了后来成为主流电影时髦的“主人公冷叙述法”(《天使爱美丽》的开场叙述),讲述一个马肉店小老板、一个面无表情、缺乏情调、内心封闭的屠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枯燥生活。面对女儿越来越成熟的肉体他产生了无以自拔的欲望,最终他误以为女儿被人强奸而把屠刀插进了那个家伙的嘴巴。影片弥漫着压抑、干燥、冷冽的气息,画面始终弥漫着血污一样的红,一种暴雨过后阴沟翻滚的腐朽气息,一副肆无忌惮的颓废和末世色彩。奇怪的机位(经常切掉人的眼睛)、僵直的动作,影片除了少量从广播里传出的音乐,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出现的沉重顿音,让人害怕和不安。
  《马肉》在视听语言和社会批判上的直接性令人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影片开始就明目张胆地写出“本片会让青少年观众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等字样,这类对那些已走进电影院、坐在椅子上的观众毫无意义的警示,在他后来的电影作品不断出现,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标签。他在电影中直接与观众对话,在《我企硬》结尾的暴力幻想戏之前,诺埃以数秒倒计时的方式请某些保守派观众提前离场。看这样一部电影,你不但会被导演的勇气感到不寒而栗,也会感到他就像一个玩世不恭、心思缜密的流氓,带着冷嘲热讽的表情从人性的最底层猛烈强暴这个世界,甚至还有几分幽默感。在西文中,“玩世不恭”与“犬儒主义”是一个词,它代表一种态度,而我们则经常把这两个词分开用,在中国似乎只有王朔身上高度集中了这两个词的共同含义,玩世不恭地一个都不放过。
  《马肉》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奖,很多人劝诺埃拍一部《马肉》的加长版,于是他用了7年时间拍摄了《马肉》的续篇《我企硬》,走向了偏执狂的极限。1985年,他让他的爸爸在自己的短片里演了精神变态杀手,1997年,他自己在好友让·古南(Jan Kounen)的《太保密码》中客串一个卖土耳其烤肉的混混。诺埃与让·古南出现在一起并不奇怪,他们都是电影偏执狂,都对世界毫不让步,都疯狂尝试致幻剂,都拍摄出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

评论:

  • 勇运 6小时前 :

    挺不错的,剧情完整,动作出色,配音大气,但有些地方有点赶工了,80分钟还是太短了

  • 振辞 4小时前 :

    ❶掐表看了看,影片直到60分钟才稍微露出一点晴天,前一个小时妈妈一直在生气,女儿一直在顶嘴,小女儿一直在受气,我一直在地铁老头看手机.jpg看这一家人。❷阵仗铺排很大,结尾收得仓促。由于主角过于叛逆,妈妈得绝症了还冷眼相待近90分钟,很难用“妈妈我不想你死”来解释一切。❸喜欢数学课被体罚的女主的长镜头,爸爸打女儿那场处理得也很好,结尾那只马的鼻息整得我也有点小紧张,生怕被它咬了踹了。

  • 夹谷妙柏 9小时前 :

    美国女孩,中国妈妈,台湾爸爸吧。很难相信如此窒息的一个家庭,能在分居两国的时候相安无事,疾病是回国的理由,但是吵架不一定是吧。

  • 卫泓辛 9小时前 :

    《美国女孩》完全可以看作是杨德昌《青梅竹马》的续集,情人之间关于移民的选择和都市中冷漠与疏离的亲密和亲情,在台湾90年代移民潮大背景下,千禧年后不久回到台湾的母女三人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乐观的经济奇迹早已过去,非典疫情后面是台湾经济下行,社会暗流涌动,分裂与焦虑,美国成为了一个极具符号化的身份象征,充满了矛盾感,它不再是遥远与梦想的代名词了,反而成为了堕落现实的影射,大女儿是感受最明显的,马是自由的,但这里却如此困顿,在这个小公寓中,母亲执着地要买大房子可能是想给女儿力所能及的安慰吧,与同为表现母女关系的《瀑布》确实有许多有趣的对比,观众选择了这部电影,但评委选择了《瀑布》,其实它们落脚点都是一样的,在混乱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如何保持住内心的尊严与情感的温度呢?勇气是对抗时间的唯一方法

  • 德树 4小时前 :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情感自然的剧情片处女作了,有那么些《推手》和《面子》的感觉;对人物的塑造力道不太够,去找马这个设定也显得太刻意,但还是非常期待导演下一部作品。

  • 印夏兰 8小时前 :

    电影结束后想起,妈曾教导,自检乳腺的肿块,触感像隔着棉花摸到石头。触感,像是故事里没有抵达的家书演讲,像是烧纸时突然想抱抱妹妹的妈妈,像是掏耳朵时单向的、答非所问的、情绪饱涨却又却又各自隐忍的对话。

  • 怡璐 4小时前 :

    推广之。“超级英雄”也具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他们的存在是为了铲除奸邪。但他们的力量和特异,使他们具有“非人”的特性从而不被信任。

  • 御若云 3小时前 :

    BGM恢宏大气,野蛮辽阔

  • 文初 2小时前 :

    老维的光辉岁月……哈哈哈 杰洛特出来的时候尖叫了出来哇哈哈

  • 旗卿月 3小时前 :

    影片的切入點很好,故事改編自導演青春期的真實經歷,故此,臺詞、場景設置和佈景設計都高度生活化,觀之好似窺視鄰家的日常生活;演員演技亦全員在線,尤其林嘉欣演活了因疑患絕癥而分外敏感憂郁的母親形象。但以“電影性”的標準來說,影片的缺點也是顯見的,即敘事的深度嚴重不足,一如謝飛導演的評判:“衹開了個好頭,家庭人物之間的情境剛描繪完,還沒有發展和深入,就簡單地結束了”,又以另名友鄰的評價來說,“始終停留在吵架—和好的循環結構劇作模式,很難觸碰到真正的人性痛點,……文化衝突之類的議題也沒有真正展開。以這部電影架設的母題與敘事結構來說,整體的毛病是缺乏一個類似楊德昌式的對台灣社會犀利透徹的剖析視角”。下一步導演需要深入思考和更加妥善地處理的,正是個人(日常)經驗與可同觀眾和社會通約的公共經驗之間的關係。

  • 农乐蓉 6小时前 :

    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切到女主角脸特写的拍法...至少不适合这部片中的这个女主角吧。不这样搞,演技还显得更好些

  • 千竹月 7小时前 :

    霍乱时期的台湾电影,总要表现霍乱时期的亲情,瀑布是新冠,美国女孩是非典。时代大背景,只是作为稍微推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手段。流水般的生活,即便着重呈现冲突,也不过是稍微泛起点浪花的苦涩且无味静水。生活没惊喜,又怎么苛求表现生活的电影给人惊喜呢?

  • 书娜兰 6小时前 :

    Netflix的动画电影我觉得都蛮拉胯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 弭明轩 9小时前 :

    动画这流畅的战斗,居然比真人版看的爽,是怎么肥事。

  • 千立果 6小时前 :

    整体很赞,主角和青梅竹马跨越时间的洪流依然保留着彼此的爱,结尾狠赚了一把我的眼泪,也算是个尚且美好的收场。

  • 初恬默 6小时前 :

    看的时候我出戏出到了张艾嘉,太像是一个十年前找到张姐张姐不拍的剧本质素了,成片拍成这个样子看完之后也只能感叹一句,怪不得张姐不接。又是一部要做母女极致矛盾的电影,表达的它的存在,但细节上不愿意挖掘,只会疑问和感叹并发,电影拍得很旧,对话仍然要靠在饭桌、茶室等这些场所才得以完成,脱离了这些常规场所大家好像就变得不会讲话,“沟通”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大问题,因为没有“沟通”,所以产生了信息不对等,从而制造了许多误会,所以这部分拍好是必要的,现在变成了电影不好而造成了这个家庭的恶劣情况,我认为有失公允,这相当于悬疑片就是不拍凶手你当然不知道是谁一样。林嘉欣时好时差,主要是人物写得有问题,她这几年一直在个人状态和角色适配的调整上进步,方郁婷一般,但她有点像马斯晨,所以有点耐看。

  • 东青曼 0小时前 :

    在美国患癌的妈妈需要去大陆赚钱的爸爸来支持,而两个一心想回美国的女儿最终逃不出东亚家庭的羁绊。而这个家庭,除了吵闹就是陌生,各怀心事,又无法摆脱。这是夹杂在两个文化之间的台湾的隐喻吗?

  • 卫银红 2小时前 :

    打斗真的不错,男主也很帅,问题是剧情很无聊啊,不好看。

  • 岳鸿煊 5小时前 :

    #58thGH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 不太像美国女孩的女孩。姐姐对于思想差异的反抗仅仅停留在家庭的叙事空间里,在学校里没有任何有效的表达,呈现的仅仅是一个自怨自艾的少女,且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姐姐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失败的,没有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母亲身患癌症,她的状态处于理性和失控之间,导演也没有把母亲的角色表达清楚,在模糊之间再一次将整个家庭关系变得不紧密且混乱。因癌症而错乱失衡的家庭情感在外力极少的情况下爆发得极为惨烈,就变成了无端的情绪冲突爆发,显得极为缺少张力,混乱且吵闹的观感会在后期显得极为明显。(其余见长评)

  • 奉隽洁 4小时前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这母女三人都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肤切除」手术。这是一部少有的不在「旧爱重逢」框架内探讨身份认同的作品。影片聚焦的是《美国女孩》回归「原生」家庭之后的事: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学习,如何与渐渐疏远的父亲重建亲密关系,以及如何与「死/神」布施下的厄运博弈。不幸收到「死亡」威胁的上一辈人显得无辜又无奈,用「全家本来就是应该在一起的啊」这种话安慰下一代。既然「死后」世界不可知,不可测,与其「求神拜佛」给全家人灌输迷魂汤——让全家沉浸在一种「消极」抵抗的氛围里,不如相信科学,相信客观事实和规律——按「大哥」周秉义「识大体、顾大局」的政策行事:生如果不伴随着死,就无所谓生。哲学的本质是让你走出大脑中的认知世界,去发现外面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